
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发展概述与展望
颅脑神经功能重要、结构复杂、组织强度低,对颅脑神经进行各种手术难度高、风险大,例如脑部肿瘤切除、癫痫病灶切除等一直以来都是神经外科的难点,为了实现精确的手术位置指引,定位病灶,医学界作出了持续的努力,得到了不断革新优化的手术导航方案。 本研...

神经导航技术的发展与临床价值 如何增强手术信心
神经导航技术(Neuronavigation),又称图像引导神经外科(Image-guided neurosurgery,IGNS),是基于CT、MRI等术前影像数据建立图像引导空间,借助光学(或磁学)跟踪仪实时跟踪显示手术器械相对于脑组织...

简述神经导航的原理、应用及其他
神经导航(neuronavigation)一词源于navigation, 后者指在航海或陆地航行中依赖实时定位系统(real-time positioning system)选择简捷、安全的路径(approach)准确到达目的地。类似的,将...

未来七轴机器人会占据主流?
六轴机器人和七轴机器人在设计、功能和应用场景上存在明显区别。六轴机器人是工业机器人的传统架构,而七轴机器人则在多自由度和灵活性方面进行了增强。 本文将在理解这两者的区别以及为何六轴机器人仍然是市场主流,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解读六轴和七轴区别:...

玩转PET之系统原理篇(2):系统灵敏度(下)
上一篇文章(系统灵敏度上)提到,对于一个PET系统,提升灵敏度的方法,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1、闪烁晶体:使用L(Y)SO为代表的快晶体取代以BGO为代表的慢晶体; 2、光电转换和信号处理:使用SiPM代替PMT,以及ASIC和FPGA...

玩转PET之系统原理篇(2):系统灵敏度(上)
在之前的两期中,我们系统的介绍过了PET的空间分辨率(Spatial Resolution)和各项影响因素,以及点扩散函数(Point Spread Function, PSF)可以进行分辨率的补偿校正,重建出更为清晰的图像。 今天,在《系...

玩转PET之系统原理篇(1):空间分辨率(下)
在第一期中(上期回顾),我们已经介绍过PET的空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决定了PET是否能够“看得清”。但如果在空间分辨率的基础上通过点扩展函数(Point Spread Function, PSF)技术的重建,则可以看到更加清晰的图像,这就引...

玩转PET之系统原理篇(1):空间分辨率(上)
在设计PET系统时,我们希望它作为一种影像检查设备,既能“看得到”,又能“看得清”。这就涉及到了PET系统的两个最重要的性能参数——系统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系统灵敏度决定了PET是否能够“看得到”,空间分辨率决定了PET是否能够“看得清”。...

冠脉血流储备CFR、心肌血流储备MFR
在前几期心核联盟大咖谈讲座中(点击查看),心血管病专家与核医学专家共同深入讨论了D-SPECT CFR使用经验及其临床价值,了解冠脉血流储备CFR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及D-SPECT冠脉血流定量的临床应用。 核医学显像作为无创评估整体冠脉丛心肌...

CFR和FFR结果不匹配,怎么破?
上期(点击观看)我们了解了MFR 和 CFR 作为唯一的无创评价整体冠脉丛的血流量和血流储备的金标准,反映心外膜冠脉和微循环的整体功能。对冠脉均衡性病变、微循环障碍等缺血性疾病诊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结合无创 CFR 和 有创FFR 两...

MBF CFR FFR 傻傻分不清楚?
D-SPECT 与 PET测量心肌血流一致性 D-SPECT CFR灵敏度、特异性高,诊断符合率高达96.7% 参考文献: 1. Gould KL. Does coronary flow trump coronary anatomy? JA...

一台优秀的C形臂是什么样的?
前言 昨天,一位朋友问我:用什么样的技术能制造出一台优秀的 C 形臂?对于这个问题,我其实多年前就在思考,逐渐总结出了一些见解。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一、骨科医生的需求 核心:好图、好用、不坏和低剂量。 首先,C形臂是影像设备,一台...



2、我国第一台X线光机研制成功
1958年,万东医疗试制成功了首台固定阳极管的200毫安X射线机和旋转阳极管的400毫安X射线机,并实现批量生产。

5、我国第一台血细胞计数仪研制成功
第二阶段(1978-1998),多项大型设备核心技术突破

3、我国第一台CT机研制成功
2、我国医疗器械早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乱象


1986年底,中国科学院通过与美国高科技公司(Analogic Corporation)合作,双方合资在深圳蛇口成立了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经过艰苦努力,安科仅用一年半时间,就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台磁共振成像系统:场强为0.15T的永磁型MRI――ASP-015样机。接着,又花了一年半时间进行系统改进、生产准备和临床试验,终于在1989年12月通过了国家科委主持的鉴定,中国第一台磁共振成像系统正式在安科诞生。
中国的第一台X光机
▼
上海精密医疗器械厂制造的大型X光机的主要部件之一——控制器
1952年9月,国内第一台200毫安医用X光机由上海精密医疗器械厂前身华东工业部器械二厂的工程师严家莹、张熙明和副厂长闻尧、车间主任朱德鑫等一起研制成功,安装于中山医院内进行试用。1959年年底该厂还试制成功400毫安大型X射线机。我国终于实现了X光机的成批生产,医疗事业因此而大大前进了一步。此外,1960年上海精密医疗器械厂与长春光学所合作研制国内第一台20万倍电子显微镜。
中国的第一台B型超声诊断仪
▼
汕头市超声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SIUI),1962年研制生产超声波人体诊断仪属全国首创。1965年研制出CTS-I型和CTS-3型超声波诊断仪,能诊断颅脑、肝、胆、脾、眼球、妇科等疾病,产品一问世就受到医疗单位的好评。今天,SIUI已成为世界知名、集医学超声显像诊断系统、医用X射线影像系统、工业检测设备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于一体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中国的第一台CT机
▼
1994年7月,我国第一台CT科研样机在东北大学研制成功,1997年CT项目并入东软集团。东软集团利用自己的软件优势开始了CT制造技术的攻关。东软创造“用软件代替硬件”的路径,结合现代电子技术、集成技术、IT技术等,于1997年推出国内首台CT。1998年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国产CT首次实现产业化,并正式向市场推出东软CT-C2000。
中国的第一台心电图机
▼
1954年,上海心康工业社研制一台心电图机,但性能不稳定,操作复杂,未能推广。1958年,宇宙医用电子仪器厂研制成功409型心电图机,为生物电诊疗技术的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当年生产202台,结束了中国心电图机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60年代末过渡到晶体管心电图机,70年代后发展成为集成电路型的,80年代初产品引入微处理机。
中国的第一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
2002年12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与物理研究所自行研制的我国第一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已经通过鉴定。该产品整体性能达到了国外同等产品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形成了12项技术专利,研制成功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2003年,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S-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由深圳迈瑞研制成功并投入临床应用。
中国的第一台血细胞计数仪
1961年,上海的工程师张根福通过对进口仪器的剖析,参考国外文献与国内科研单位协作,生产出国内第一台血细胞计数仪,随后南京无线电原件总厂、济南三联电子仪器厂、北京生化仪器厂先后生产了各种型号血细胞分析仪。但终因仪器质量和多种原因淡出了医疗市场。
中国的第一台纤维胃镜
▼
1956年2月8日,天谊医疗器械厂研制成功国产第一台内窥镜鼻咽镜。至1960年,运用光学内窥技术已研制成功膀胱镜、腹腔镜、气管镜、直肠镜。这一时期的内窥镜均为硬管。1968年10月,用正方形排列、层叠法工艺研制成功国内第一根光学纤维传像束。1970年,研制成功用电珠作照明的第一台国产纤维胃镜。






2024百强榜人裁员排序前5名的企业
共有5家企业裁员超过1000人,皇家飞利浦在经历召回呼吸设备导致市值缩水70%后,大量裁员8133人,居首位。
但从2024发布的财务数据表现来看,飞利浦似已趋于稳定,年收入增长9亿美元。





手术机器人
放射治疗
数字医疗
智慧医院
关键零部件
复合手术室